鞋業是溫州的支柱產業之一,其規模、數量在國內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全市鞋類產值達263億元,生產數量占全國25%左右。全國僅有的兩家“中國真皮領先鞋王”(鞋類最高榮譽稱號)溫州占其一。據中國皮革工業協會統計,2002年全國重點皮鞋企業產銷前30名中,溫州企業占了70%以上;獲準佩掛線以上。
目前,有4000多家制鞋企業集聚在溫州,形成了皮革、皮鞋、皮件三個主體產業和皮革化工、鞋用材料等配套的較完善的鞋革產業鏈,從業人員達35萬人。
企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十分顯著,在聚集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專業化企業之間的交易效率,產業關聯較強的企業因地理接近節省相互物質和信息的轉移費用,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小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局所增加的額外投資,這一有形共享減少了區位成本,形成了成本協同優勢;地緣及親情使企業集群具有天然的親和性,企業間的協調互補使一項新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在相關或相似的企業加速推廣,并組合、派生、裂變出更多的創新,不同業務的共享,使技術優勢在企業內得到最大限度地擴散和利用,產生暈輪效應,帶來創新協同優勢;集群內企業間技術的優先與擴散,廣泛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率,突出了外部效應,凸現了區域內的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效益。
在長期的交流與協作中,許多企業的協調互補逐漸地系統集成,形成了權變的、發展的、無形的動態柔性協同優勢,創造了難以確認和無法模仿的競爭優勢。例如,在協同效應下集結成的龐大的溫州營銷網絡是國內外企業無法比擬、難以模仿的競爭力。溫州有200萬人在外銷售大軍,其中在全國經商辦企業的160萬人,界各地經商的40多萬人,在國內外市場的聚集形成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溫州營銷網。
2001年9月19日,溫州正式被命名為“中國鞋都”。溫州市鞋革工業協會試圖建設中國鞋都區域品牌,周公解夢和死人說話向工商管理部門注冊中國鞋都集體商標,共在26種鞋革相關類別中分別予以注冊。功勛企業品牌在經評委會審定認可后授予首批“中國鞋都名品”稱號,獲準使用鞋革協會向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國鞋都名品”專用標志。“中國鞋都名品”成為溫州第一塊公共品牌。從經濟學角度看,對品牌、技術專長等無形資產的共享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范圍經濟效應。許多企業通過“搭便車”共同分享利益,導致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減少,有助于本區域內企業品牌的成長,產生區域品牌“搭載效應”。
但同時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任何企業的負面作用,都有可能使其他企業,這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難以控制的。為維持和發展這來之不易的“國字號”需要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避免受利益下個體的行為帶來集體的非結果,陷入出現囚徒困境,加業協調,建立關系合約,使交易各方自律是解決囚徒困境的方法之一。
溫州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鞋都”,雖然絕大多數企業是中、小規模的家族制企業,但經過明確的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形成了從牛皮交易、豬皮加工、合成革生產到鞋底鞋材、鞋飾、鞋楦等密切相關的產業配套體系,聚集成完整的產業鏈。
文章來源于弘易國際